媒体报道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中华鲟或正开辟“第三产卵场”——《文汇报》、《新闻晨报》等相关报道

发布时间:2017-01-10

中华鲟或正开辟“第三产卵场”

来源:文汇报 2015-04-19

图片说明:出现在长江口的野生中华鲟幼鱼。 庄平摄

文汇报讯(记者  任荃),长江口发现幼鱼,终结连续两年零产卵的担忧,专家推测—— 中华鲟或正开辟“第三产卵场”

生死关头,拥有1.4亿年进化史的“水中活化石”再现超凡适应力。记者昨天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获悉,4月16日,该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南部、长江隧桥东部水域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专家表示,在上游连续两年发布零产卵报告的背景下,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中华鲟很可能正在远离葛洲坝的下游开辟新的产卵场,抑或顺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在原地提前产卵,物种延续重现希望。

科学监测显示,2013年和2014年秋天,位于长江上游的中华鲟产卵场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去年春夏,长江口为期半年的幼鲟监测结果也首次为零。这些来自科学界的零监测报告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严峻事实——受生境破坏、环境污染、航运和过度捕捞等影响,野生中华鲟正面临一场“无后之殇”,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正当人们为之黯然神伤时,长江口却意外传来了好消息。经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鉴定,此次发现的中华鲟幼鱼为2014年秋天产卵繁殖。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至长江口,最早也要等到次年5月中上旬,且幼鱼体长多在15厘米左右。此次监测到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约一个月,而体长仅10厘米。据此,科研人员判断,要么中华鲟在离长江口更近的地方寻觅到了新的产卵场,要么就是在原先的产卵场提前繁殖。

如果新产卵场的推断得到进一步科学证明,它将是有科学记录以来中华鲟寻觅到的“第三产卵场”。原本,中华鲟需从长江口洄游2800公里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产卵繁殖。近年来,随着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和气候、工程等因素的叠加,产卵场一次次受到干扰。

无处产卵的尴尬,逼着中华鲟不断向人类和自然妥协,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寻觅新“产房”。鲟鱼专家、东海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庄平博士说,纵使中华鲟有着超乎想象的环境适应能力,但若不加倍珍惜和爱护新的产卵场,总有一天,这一顽强的物种终将无路可退。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产卵场”的出现,实为中华鲟向人类发出的警示与呐喊。


国宝中华鲟的延续重现一线希望——长江大桥东部水域监测到野生中华鲟幼鱼

2015年04月19日   A07 :上海新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谢克伟

晨报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4月16日在长江口长兴岛东北侧部、长江大桥以东3.5km处监测到一尾体长10cm的野生中华鲟幼鱼。

这一重大发现预示着两种可能,一是尽管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遭受破坏,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没有中华鲟产卵活动,但2014年在远离葛洲坝的下游某一江段可能有新的产卵场出现;二是在葛洲坝原产卵场的产卵活动时间提前了。中华鲟这一宝贵物种又有了可以延续的希望。

经鉴定,收集到的中华鲟幼鱼为2014年秋天产卵繁殖的。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时间通常在次年五月中上旬,这次监测到的时间在4月中旬,提前了约1个月。往年洄游到长江口的中华鲟幼鱼体长在15cm左右,这次监测到的幼鱼仅10cm。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推断,中华鲟洄游的时间缩短了约1个月,新的产卵场离长江口距离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