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主办,我所承办的“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研讨暨现场观摩活动”在宁夏贺兰县成功召开。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二级巡视员何艺兵、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袁晓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国辉、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韩刚等出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梅主持会议。院属单位、涉盐碱渔业推广单位、企业及媒体等参会,共同探讨盐碱地水土综合利用的创新路径、技术突破与产业方向。我所程家骅副所长带队参会。
会上,么宗利研究员作“盐碱地以渔降盐治碱生态改良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专题报告,介绍团队系统研究盐碱水质制约因子、丰富耐盐碱理论,创建“三位一体”盐碱水复合改良技术体系并制定国家标准,筛选培育耐盐碱养殖对象、创新生态改良模式,在多地示范应用成效显著,引领盐碱渔业新产业发展,为各方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参考。来琦芳研究员在交流发言中总结了我国盐碱地水产养殖发展历程,带领团队在东北“特色养殖+双效降解”、西北“精准养殖+降盐排碱”、华北“综合养殖+洗盐排碱”、华东“工程化养殖+上农下渔”四大区域建立养殖模式,已在11个省市区示范应用并形成产业化规模;针对盐碱水土改良困境,建议加强示范工程与共性技术推广,推动闲置盐碱水资源高效利用,通过水产养殖促进盐碱地改良,为后备耕地资源储备提供支撑。会议上,来琦芳研究员从领导手中接过了“中国水产学会‘科创中国’盐碱水产养殖与渔农综合利用科技服务团”的旗帜。会后,与会代表赴兰丰村、科海渔业、稻渔空间现场观摩。
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30多年不懈努力,我所在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牵头组建了“盐碱地水产养殖科技创新联盟”等五大创新平台。近年来,为助力贺兰县破“碱”重生,东海水产研究所倾力投入、持续攻坚,联合宁夏农业农村厅、贺兰县人民政府成立“宁夏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团队扎根一线破瓶颈、开良方,多措并举助力当地农业绿色发展。联合宁夏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2022年起在兰丰村打造盐碱水土一体化渔农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心示范点),三年改造700亩盐碱地,通过水盐定向迁移调控、生物扰动降盐、蟹稻共生循环等技术,使土壤盐度从10.03降至2.13,水稻亩产311.7公斤、河蟹亩产32.5公斤,亩均产值4309元,昔日盐碱荒地变为“稻香蟹肥”的良田沃土。
下一步,东海所将以科技创新驱动,在宁夏打造盐碱地渔业全国标杆,带动西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水土治理与绿色发展;锚定提升盐碱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与双重效益目标,集政产学研力量深化技术集成与协同攻关,构建融合产业体系;持续攻克难题、突破瓶颈、扩大应用,挖掘资源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成果转化处 刘阳)